1954年4月1日,美军在冲绳岛发动登陆作战。此时,日本海军已陷入绝境,他们策划了一项几乎是孤注一掷的疯狂行动——派出象征联合舰队最后荣耀的“大和”号战列舰,前往冲绳海域执行单程特攻任务。计划是让“大和”号对美军登陆舰队进行炮击,随后故意冲滩搁浅,变成一座水上炮台,进行最后的死战。这场行动被命名为“天一号作战”。
仅仅5天后,由“大和”号、“失矧”号轻巡洋舰和八艘驱逐舰组成的特攻舰队,在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伊藤整一中将的指挥下,从德山湾扬帆起航,肩负着“一亿总特攻先锋”的使命,踏上了这条注定没有归途的道路。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支舰队刚出发不久,便被美军潜艇暗中跟踪观察。第二天,美军迅速派遣386架舰载机对“大和”号发起猛烈围攻。当庞大的美军机群出现在日军航母头顶时,日军已经失去了有效反击的能力,暴露在敌机密集的火力之下。
战斗迅速爆发,美军发动猛烈攻击,日军舰队全力开启防空火力,拼命抵抗,但双方实力差距悬殊。14日夜23点许,“大和”号在美军攻击下遭受重创,最终沉没,伴随着剧烈的爆炸和冲天的浓烟,甚至在200公里外的鹿儿岛都能清晰看到那巨大的烟柱。
展开剩余76%在冲绳岛战役爆发之前,“大和”号的全体舰员抱着誓死奋战的决心。战斗不仅仅在甲板上激烈展开,在“大和”号甲板下的厨房里,同样进行着紧张的战斗。60余名主计科的成员全员上阵,利用有限的时间为舰员们紧急准备战斗餐。
令人感慨的是,被誉为海上“豪华移动饭店”的“大和”号,在生命攸关的最后时刻,能提供给舰员们的午餐,却只是极为简朴的盐水饭团。
饭团作为日本的代表性便携食物,做法简单且方便食用。“大和”号上的盐水饭团是最基础的版本:将煮熟的米饭撒盐后紧握成团,再用清洗干净的竹笋皮包裹。
为了节省时间,冲绳战役期间,“大和”号的主计兵采用了特别的技巧——戴着用高度盐水浸泡的军用手套直接捏饭团,这样做出的饭团本身就带有咸味,无需额外撒盐。
当时战争节奏紧迫,“大和”号上约有近3000名官兵等待用餐,按每人3个饭团计算,厨房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制作10000个饭团的任务。
根据资料显示,主计科每位成员平均制作超过160个饭团,这样的工作强度不亚于甲板上与美军激烈搏斗的战士们。
“吃饱饭”是士兵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果饮食得不到保障,士兵容易产生焦虑、抱怨甚至恐慌,从而影响士气。相反,稳定的饮食供应能让士兵感受到后勤的支持,增强安全感与战斗意志。
眼下战局进入关键时刻,所有人都不能掉链子,必须确保士兵们吃饱,维持良好的战斗状态。
“大和”号的最后一餐,竟然沦落为如此简陋的盐水饭团,这与其“海上豪华饭店”的称号形成鲜明对比。可当时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即使大厨想大展身手,也无暇顾及。
那么,“大和”号平时的饮食究竟有多丰盛呢?
在“大和”号水兵的餐桌上,经常能见到各类炒菜和新鲜鱼类,军官的饮食则更为丰富精致。
军官们的一日三餐有固定的模式,早餐通常是米饭、味噌汤、烤鱼和腌菜等传统和食,也可以根据喜好换成吐司和煎蛋等西式早餐;午餐则多为法式西餐;晚餐通常恢复传统和食。
“大和”号上高级军官的用餐场面豪华至极,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据近江兵治郎上等兵曹回忆,在山本大将任司令长官期间,司令官室内常与参谋幕僚共同用餐。
早餐相对简单,午餐则较为隆重,菜式选择丰富,通常是全套西餐。尽管在舰船上,吃饭时依旧讲究礼仪:不得穿军装,必须换上整齐的西装;上菜时遵循严格顺序——先上前菜和汤,接着是肉菜和鱼,最后是沙拉、水果以及红茶或咖啡。
若有贵宾来访,餐食会更加丰盛,饮品包括香槟、红白葡萄酒、啤酒和威士忌等。在“大和”号,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日舰队军乐队都会在甲板上集合。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好奇,快到吃饭时间了,为何军乐队还要训练呢?
其实,所谓训练,实则是为即将用餐的长官们进行演奏准备。长官们的用餐时间固定为40分钟,军乐队需根据用餐时间安排演奏,通常能演奏三首曲目。
当水兵们听到音乐响起时,就知道午餐时间即将开始。
司令部的晚餐则是精致的日式料理,通常包括刺身、烧烤、清汤和炖菜等五道菜。
若要详细列举“大和”号上的菜肴,恐怕需要写满一本书。但在众多菜肴中,最受欢迎的仍是日本传统美食——蛋包饭。
由此可见,“大和”号的最后一餐与平时餐食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军乐伴奏的西餐盛宴,到最后徒手制作的盐水饭团,“大和”号饮食的巨大变迁,也映照了日本国运的沉浮。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