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时常会想,若黛玉是宝钗那样的大方周全的性子,在贾府的生活是否会有不同?
这并非要评判孰优孰劣,只是闲来无事的胡思乱想。
黛玉敏感多思,寄人篱下备尝苦涩,宝钗圆融通达,但如鱼得水间难免消磨了几分真性情。
不同的选择与应对,让二人在大观园中,走向了不同的风景。
只可惜,红楼未完,两位金钗的最终归宿,至今也无人知晓。
图片
差异微小的石头,投入水中,激起的涟漪也有可能泛向截然不同的彼岸。
六大茶类,虽然都是茶叶,有着相同的起点,却也因工艺之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就拿白茶与绿茶来说。
二者虽然都以鲜爽闻名,却在保质期上有明显差别。
绿茶讲究趁鲜喝,当季的绿茶最新鲜清爽,白茶却能越陈越香,每一年都有不同风味。
图片
《2》
绿茶和白茶,虽然同为茶叶,但在制作工艺上大不相同。
绿茶的制作,要经历杀青、揉捻、干燥。
其中,杀青是影响绿茶保质期的主要步骤。
杀青的手法主要有炒青、烘青、蒸青等等,常用的是炒青。
将采下来的茶青鲜叶,放进一口大铁锅中,一边加热,一边翻炒,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
在高温的作用下,绿茶中的多酚氧化酶会失去活性,也正因如此,绿茶中的其他物质基本失去了转化的机会。
多酚氧化酶存在于茶叶中,会不断与空气中的氧分子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促进茶叶中茶多酚与其他物质的转化。
图片
少了酶的作用,绿茶中的叶绿素,以及鲜味物质,会逐渐被氧化,久而久之,香气减弱、滋味变薄。
绿茶之所以要趁鲜喝,不能久存,原因就在这里。
为了喝到绿茶最极致的鲜味,当年的绿茶,最好当年就喝掉。
虽然低温冷藏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绿茶的储存时间,但最好也不要超过18个月。
对于爱喝绿茶的茶客而言,每年换新茶,尝新茶,不失为一种乐趣。
即便只是昙花一现,也有它的观众。
图片
《3》
再看白茶,白茶的工艺,是六大茶类中最质朴的。
萎凋、干燥,便是全部。
将茶青薄薄地摊晾在水筛上,让温和的日光和微风带出多数水分子。
日光过强时,还要暂时将茶青收回,待到光照合适时,再搬到阳光下继续萎凋。
烘干用的是文火,只为在不破坏茶叶外观和内含物质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含水量。
如此一来,白茶的原滋原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香气清芬,汤水醇爽灵动。
同时,白茶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也被保留下来。
有了多酚氧化酶,白茶便有了“越陈越香”的特性。
图片
茶叶中的茶多酚与其他刺激性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会不断进行分解与转化,刺激性降低,风味更柔和。
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新白茶,老白茶的香气更成熟、滋味更醇厚。
另一方面,白茶能够久存,离不开极致的干燥。
新国标中要求,成品白茶的含水量应低于8.5%。
白茶的含水量过高,在后续储存时,多余的水分子也会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反应,阻碍陈化。
不仅如此,茶叶还有可能生出水味、闷味等怪味,影响品饮。
在得当的储存方法下,工艺达标、含水量低的白茶,存上十年不成问题。
由此可见,对一款能久存的茶叶来说,合适的工艺和符合要求的干度是基本。
图片
《4》
六大茶类中,能够长期储存的只有白茶与黑茶。
但白茶与黑茶的工艺,没有共通之处。
白茶的工艺简朴,没有过多的人工干预,而黑茶恰恰相反。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制作工艺离不开渥堆和重度发酵。
简单来说,渥堆就是将茶青鲜叶厚厚地堆积在一起,再盖上麻布,创造出高温高湿的发酵环境,促使茶叶发酵。
经过重度发酵的黑茶,依靠着叶内的微生物和菌群,得以长期储存。
图片
这些菌类物质,起到类似于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在漫长的时光中与茶内质不断反应,转化出更丰富的物质。
但即便白茶和黑茶,都具有能够久存的特性,储存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保证储存环境适宜。
另外,六大茶类虽以发酵程度来划分,但保质期与发酵程度无关。
白茶是微发酵茶,黑茶是后发酵茶,几乎是两个极端,却都能久存。
而红茶作为全发酵茶,保质期也在三年以内,超过三年内,茶叶品质便开始逐步下滑。
图片
《5》
工艺,才是茶叶保质期的分水岭。
杀青工艺虽然锁住了绿茶的鲜嫩,却也使其失去了转化的可能。
而对于白茶来说,质朴的工艺也带来了时间的考验。
六大茶类本无高下之分,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活在当下和细水长流,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作为爱茶之人,该庆幸我们既能喝到绿茶的清新与鲜爽,也能品到老白茶独有的醇厚丰腴。
这个世界,正因“差别”而多彩动人。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