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务省7月17日发布的6月贸易统计初值显示,对美出口额同比减少11.4%至1兆7071亿日元,连续三个月下滑,其中汽车出口额锐减26.7%,成为拖累整体表现的核心因素 。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直接冲击,更揭示了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深层挑战。
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呈现「数量增、金额减」的奇特现象:出口数量同比增加3.4%,但金额却减少26.7%,单价降幅达28.2% 。
这一矛盾源于日本车企在25%关税压力下的双重应对策略:一方面通过扩大平价车型出口维持市场份额,例如日产加大Versa、Kicks等低价车型供应,占其在美销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主动降价抵消关税成本,丰田、本田等企业对美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9.4%,创2016年以来最大跌幅 。
这种「以价换量」策略虽短期缓解了销量下滑压力,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本田预计2025财年营业利润将减少59%,日产则面临4500亿日元的潜在损失 。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车企正加速产业链调整。本田将思域5门混动车型的生产从日本琦玉转移至美国印第安纳州工厂,日产则计划将美国工厂产能利用率从52%提升至80% 。
这种「本地化生产」趋势虽能规避关税,但可能导致日本本土汽车产业空心化。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汽车出口占GDP比重已从2019年的4.2%降至3.1%,产业外迁风险凸显 。
除汽车外,钢铁和汽车零部件成为关税冲击的重灾区。
6月日本对美钢铁出口额同比减少30%,粗钢出口量降至12万吨,创2018年以来新低 。日本制铁社长今井正坦言,若美国关税长期维持,日本粗钢年产量可能跌破8000万吨,触及半个世纪最低水平 。
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样下滑20%,电装、爱信等一级供应商被迫调整北美供应链,部分企业将变速器、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生产转移至墨西哥以降低关税成本 。
这种产业链调整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墨西哥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增长18%,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二大供应国 。日本汽车产业的「亚洲制造中心」地位正面临结构性挑战。
尽管对美出口下滑,日本上半年对美贸易顺差却扩大6.2%至4兆1320亿日元,这主要得益于进口额同比减少4.1% 。
然而,这种「出口降、顺差增」的悖论背后是日本经济的深层隐忧:上半年全球贸易赤字虽同比缩小34.2%,但已连续8年出现上半年赤字,显示日本在能源进口和新兴市场竞争中的劣势持续存在 。
面对困局,日本政府陷入政策两难。一方面,财务省试图通过日元贬值刺激出口,6月日元对美元汇率同比贬值9.3%,但这导致进口成本上升,推高国内通胀至3.1% ;另一方面,日美关税谈判陷入僵局,特朗普政府坚持对汽车征收25%关税,而日本要求将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排除在关税范围之外 。
这种博弈直接影响日本经济前景——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若美国全面实施关税威胁,日本GDP将下降0.59%,汽车、钢铁等行业就业岗位可能减少12万个 。
日本对美出口下滑的本质,是全球产业链在关税壁垒和技术竞争双重驱动下的重构。当特朗普政府以「对等贸易」为由重构国际贸易规则时,日本的应对策略暴露其经济结构的脆弱性:过度依赖汽车出口(占对美出口28%)、技术创新滞后于中美新能源汽车竞争、政策协调能力受制于自民党农业保护主义 。
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正加速「去美国化」布局。索尼与本田合资的电动车公司计划2026年在泰国投产,丰田则宣布未来五年向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投资30亿美元。
这种战略调整虽能分散风险,但也意味着日本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步丧失高端制造优势。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言:「当关税成为常态,日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
这场贸易震荡的余波仍在扩散。当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据成为全球经济的风向标时,其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日美贸易摩擦的短期冲击,更是一个出口大国在全球化退潮中的生存抉择。如何在关税壁垒与技术革命的夹缝中找到新的增长极,将是日本经济能否实现结构性转型的关键。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日本对美出口三连降#
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